考古造假?真假曹操墓之争,该画上句号了

十余年前,2009年,安阳市西高穴村的被盗东汉大墓经考古发掘,确认为魏武帝曹操的高陵。

这一发现,顿时引起舆论空前的关注和讨论,即“曹操墓真假之争”。其后的一年多时间内,曹操墓任何的消息都能跃上头条,各类背景的“专家学者”发出质疑,甚至有人直指考古造假。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曹操高陵考古项目后期负责人周立刚认为,在今天,尽管正式的考古简报和报告已经出版多年,提起曹操墓的考古发现,部分公众仍然会问到真假,那场持续一年多的舆论争议所造成的影响一直没有消失。正如有学者评述——科学在舆论面前退却了。

6月16日下午,周立刚携带新书《魂归邺西:曹操高陵研究》,于郑州图书馆开展学术讲座,围绕当年争议的几个焦点,如陪葬墓、画像石、卞后墓葬和曹操DNA研究等问题,重新解读曹操高陵。

周立刚

曾搅动舆论的“真假”质疑,余音至今未散

“提起曹操墓,学者也好,公众也好,如今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争议。”

周立刚公布了一组呈现当时喧嚣状况的数据:

在2009年12月17日至2011年6月10日的361条关于曹操墓的报道中,加工其他报纸消息而不进行任何采访的新闻数量占到20%,引用其他媒体的报道和不说明采访方式的报道总数超过52%。

此外,各种“专家说”“村民说”“知情人士说"都成为消息来源,惊悚标题充斥不同媒体平台,曲解、谣传、噱头充斥。

他表示,曹操高陵的考古发现深入人心,首先不是因为它的重要价值,而是因为它引起的争议,对考古发现来说,这是不公平的。

声大者未必有理。喧嚣背后,曾经搅动社会舆论的“质疑”观点,真相如何,需要一一厘清辩明。

自1983年以来,先后有近百名学者对曹操高陵相关课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包括墓葬的位置、形制结构、时代特征、规格级别、墓主身份的判定、出土遗物的文化内涵及其体现的丧葬习俗等。

周立刚认为,随着2010-2016年考古发掘的深入,高陵的陵园、陪葬墓、祔葬墓以及晚期祭祀建筑的发现,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考古学要素,“曹操高陵真假之争”早已盖棺定论。

从年代要素来讲,从墓葬形制可以得知,西高穴2号墓是一座汉晋之间的墓葬,出土的剪轮五铢、四系罐、模型明器细节特征可以将年代细化至汉末到三国之间。

空间要素方面,按照文献指引,该墓葬位于西门豹祠以西,邺城以西。特定要素方面,从墓葬规格、出土的石圭石壁和12陶鼎、“魏武王”刻铭以及墓主为老年男性等综合可证明,该墓葬的主人只可能是曹操。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关于曹操高陵的学术文章共有120余篇,著作15部,90余名学者参与讨论,是海昏侯和三星堆之前开展最为全面、参与人数最多的考古课题。

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2014年之后已经不再有公开商榷曹操高陵考古结论的文章。周立刚认为,这说明墓主身份问题至少在学术界已经不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

遗憾的是,考古成果与公众之间的高墙依然高高耸立。学者们看到发表在各类期刊或专著中的研究成果,公众看到的却依然是各类媒体上冠以惊悚标题的“质疑”或“揭秘”。

《魂归邺西:曹操高陵研究》一书,就带着大众科普的使命而来。书中逐一展现曾经搅动舆论的“质疑”观点的真实情况,画像石、卞后墓葬和曹操DNA研究等问题的再分析,曹操高陵研究中的学术规范讨论等。

通过对10名公开以学术讨论的方式表达质疑的学者文章及著作进行整理,周立刚将质疑的观点大体分为五类,分别是:疑冢说、作伪说、陪葬墓说、石虎或曹奂或曹宇说、证据不足说。

其中,前两种质疑的观点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最大。

质疑一:是为疑冢?

对于曹操墓,民间有“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据传曹操怕死后被人发掘坟墓,曾造了七十二个疑冢,吊足了后人胃口。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西高穴大墓的种种特征像是曹操的疑冢,里面的尸骨和陪葬物是为了迷惑盗墓者在曹操死后埋进去的。

事实上,“七十二疑冢”确是无稽之谈。

“历史上的曹操从来没有说过要把自己的墓藏起来。他明确指定了墓葬的位置和陪葬物,包括卞后的祔葬墓也是有明确记载的。”周立刚表示,在曹操墓发现之前,“疑冢”说的观点早已被学术界否定:历史学者、考古学者都认为这仅是一个传说,这一传说是南宋以后受朱熹“尊蜀贬魏”思想影响而误传的。

而那些被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古墓其实是北朝的古墓群。1989年张之、乔文泉曾指出“不过是后人以为曹操多有机心,死犹欺世,而造成不经之谈”。

他表示,“疑冢”说带有哗众取宠的色彩,虽然迎合了部分人的心理,在网络媒体上一度成为热点,但是在学术讨论的语境下属于最微弱的声音。

质疑二:证据伪造?

也有学者公开以学术论文方式指认曹操墓证据为伪造。

如认为曹操墓所出印章、鲁潜墓志系伪造,也有人质疑“武王”刻铭石牌和画像石为伪造。

周立刚认为,这些有文字或者图像信息的特殊文物,在整个考古材料(鲁潜墓志和追缴的画像石除外)系统中只占极少一部分,并且在论证墓主身份的证据体系中也只属于一小部分。

“他们在声称这些材料是伪造的同时,完全忽略了其他考古信息如墓葬位置、规格、时代特征、发掘过程等,同时也完全忽略了其他学者对于相关疑问(如魏武王称谓、石牌名物特征、书法特征等)的解释。并且在质疑作伪之后,并没有给出自己的相关见解,比如这座墓葬究竟是何年代、墓主可能是谁等,属于典型的有破无立。很显然,质疑者自己并没有了解全面的考古信息,并且没有形成自己的成熟见解”。

周立刚在文内介绍,质疑者因研究对象与自己的主观判断不符合,遂下“作伪”之结论,更有甚者捏造出长达十年之久的“作伪”阴谋。“虽然是用了学术讨论的方式,但是根本不具备学术讨论的科学和严谨态度”。

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

质疑三:可能为曹操陪葬墓?

有学者认为,西高穴大墓的墓室不符合东汉晚期高等级墓葬的主流形制,墓室装饰过于简陋,因此规格级别上与曹操不符合。认为墓主身份可能是夏侯惇之类的近臣或者曹操家族人士,即是曹操的陪葬墓。

持这类观点的学者肯定了墓葬必然与曹操有密切关系,只是规格达不到曹操应有的级别。他们认为是陪葬墓的依据主要是,墓葬的规格不到帝王级别、合葬情况与记载的卞后袝葬情况不符、珠玉器物与薄葬要求不符、“魏武王”称谓不应该出现在曹操墓中、西门豹祠与鲁潜墓志均没有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因而不足为据等。

周立刚认为,“陪葬墓说”属于质疑观点中最具备学术态度和考古专业水平的一类。针对这些问题,多位专家学者分别进行了研究。

他表示,从不同学者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对墓葬规格认识产生分歧的原因是该墓葬处于丧葬礼制的转型时期——既有东汉晚期的特征,又呈现出一些魏晋时期的新特点。

对于“薄葬”概念产生分歧的原因首先在于质疑者将《遗令》中曹操所表达的态度和意愿与后来曹操葬礼执行者的行为完全等同,其次是忽略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曹操的身份地位,将“薄葬”与“无藏金玉珍宝”无条件等同。

至于“魏武王”称谓是否能够出现在曹操本人墓葬中的分歧,部分是出于学者对礼制的不同认识,部分则完全是基于“墓主本人随葬的东西没必要刻上自己的名号”这样的简单逻辑。

而曹操高陵陪葬墓的发现和确认,则进一步肯定了西高穴M2的规格和地位,使得“陪葬墓”之说不攻自破。

质疑四:墓主可能为曹奂或石虎?

有学者公开提出,墓主也可能是“既有魏武王称号,又爱好打猎”的后赵石虎。

周立刚认为,“石虎说”不具备任何学术讨论的基础,属于离奇之作。在完全忽略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等反映的时代特征之前提下,仅凭文字的机械对应来对一个考古问题做出判断,考虑到作者并非专业的历史或考古学者,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意外。

此外,“曹奂、曹宇说”也都有不合理之处,都忽略了墓葬本身所反映的特殊时代和文化背景,已经分别被多位学者所辩驳。

尤其“曹宇说”是建立在不准确的陵园布局信息上,随着陵园布局结构的揭露,其论证的基础就不存在了。

质疑五:断定墓主为曹操证据不足?

还有一些学者,并非否认曹操墓的结论,而是认为要完全支持这个结论,还有很多可能性要排除,还要解答很多疑问。

例如,“常所用”物品是否可能为赏赐物;除卞后之外,合葬高陵的是否还有其他人,葬在何处;随葬金玺可能被盗,石室是否有痕迹可寻等。

周立刚认为,这些观点实际上对后续深入研究有很大的指导和启发作用,在后来的考古工作中也确实得到了逐步解答。

如“赏赐说”,这一疑问最有力的证据应当是找出陪葬墓,证实西高穴2号墓的地位,这一工作现在已经完成,陵园和陪葬墓的考古材料就是对相关问题的解答。

还有高陵合葬者身份问题。卞后问题如今也有了新的线索。2017年一次偶然施工,在此前被定性为“晚期遗迹”的陵园东北角夯土遗存中发现了碎砖块,随即考古人员在深达15米的柱础孔中进行探查,发现这是一座墓葬。

周立刚说,它具有典型的曹魏时期特征,下葬年代晚于高陵陵园毁弃的黄初三年之后,其墓道规格虽然低于高陵,但与西朱村曹魏大墓和曹休墓墓道大体相当,可以判定这同样是一座曹魏时期高等级墓葬。

“目前考古证据表明,这座墓葬可能与祔葬高陵的活动有关,是解决卞后墓葬位置问题的关键线索。”

公众考古:化被动为主动的努力

回望曹操高陵考古发现引发争议的整个过程,不难发现,大部分研究人员是“被动”地回应各种质疑声音,回答各界的疑问。

周立刚认为,从这个角度讲,质疑声出现并非坏事,除了有恶意质疑之嫌的观点之外,其余观点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考古信息的公开和相关研究的拓展深化,同时也引起了他们对自身考古工作的反思和检查。

至于原因,有学者总结为“考古科普不够、对新见现象的正常疑问、被盗多次导致墓葬信息不完整、考古工作尚未完全结束”等几个方面。

周立刚认为,相关考古工作的不连续或者滞后、考古资料公布的不完整是引起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值得同行吸取的教训。

学术研究之外,考古造假?真假曹操墓之争,该画上句号了他也在思考,为什么当时在学术界只占极少数的质疑声音却能够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为什么学术界占绝对优势的专家观点传播极少,专家反而要疲于奔命地去释疑、回应,显得非常被动?

他们认识到,考古学者也需要主动发声。

他和部分同事尝试以微博为媒介,运营“考古小队长”账号,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并进行了诸多实践。“事实证明,这是十分有效的。”

出版这本书,周立刚想要给大家传达的是,曹操高陵有着陵墓、陵园、陪葬墓、祔葬墓以及祭祀建筑等多种要素,是一套完整的陵墓体系,而不是单一的一个墓葬。

而回过头来,面对曾经所谓的那么多的争议,新的考古线索和材料被放出来,解开了曹操高陵多年的疑问,争议应该成为过去式了,它需要一个句号。

“确实应该让它们过去了。”周立刚说。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张晶晶

编辑:王聪

校对:刘明

值班主任:钟玉芹

审核:陈朋冲

河南3地最新人事任免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子钦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

最近发表